國家發改委10月11日消息,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發布2022年24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首批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已于此前發布,加上今年明確的24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達41個,覆蓋全國27個省(區、市)。
國家發改委表示,此次明確的24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在健全冷鏈物流網絡體系、保障區域生活物資供應、促進冷鏈物流與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物流基地發展的政策不斷釋放,可見建設物流基地對于我國來說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
冷鏈物流基地連接田間地頭、百姓餐桌,守護著億萬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領域。但以往受各種條件因素制約,城際配送只有冷庫、冷藏車,“鏈”還沒有連起來。
而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中國居民消費能力持續增強,對冷凍冷藏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以及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加強,很多食品需要在生產、儲存、運輸等全過程冷鏈,因此對冷鏈物流基地需求的不斷增加。
冷鏈基地的發展建設不僅給人民生活品質帶來了極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冷鏈物流相關產業聯動發展,例如現代農業、冷鏈產品產業等。
其中,我國柑橘、辣椒、葡萄等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耗高達20%-30%。
而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則改變了這個局面,農產品采摘后,可直接在基地進行預冷保鮮處理,這無疑打通了農產品出村的“最初一公里”,同時有效地降低了損耗,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在源頭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也使物流與農業相互融合。
此外,建設冷鏈物流基地還促進了與冷鏈產品產業聯動發展。

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保證了連鎖超市企業以及連鎖餐飲企業所有的原材料能直接與種植基地、養殖基地對接;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還能健全冷鏈物流網絡體系,促進我國統籌兼顧區域發展。
在此之前,我國冷鏈物流體系具有“散、小、雜”的特點,全國性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而建設冷鏈物流基地則改變了這一局面,《通知》明確的24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在健全冷鏈物流網絡體系方面就具有重要作用。
聚焦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補齊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核心、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和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為支撐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設施網絡,支撐冷鏈物流深度融入“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與國家物流網絡體系實現協同建設、融合發展。

物流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大家都懂,可是真正建設起來也并非易事,要想建設好物流基地,不妨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要想冷鏈物流基地發展好,市場的不斷拓展必然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但是在現今“快餐式”“連鎖式”以及”電商橫行”的時代,市場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客戶更愿意選擇連鎖餐飲品牌也更愿意在網上下單。
因此,推陳出新,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新業態的走向已成定局。

發展“生鮮基地+中央廚房+冷鏈共配”新興業態,將推進食材采購、流通加工、倉儲運輸、預制品配送等環節標準化運作,實現從源頭把控貨源,透明化制作過程以及冷鏈運輸到家一條龍服務,滿足當今連鎖餐廳、快餐廳等供應需要,同時為冷鏈物流基地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發展“線上預訂+全程冷鏈集約化配送+社區冷柜自提”的無接觸配送新業態模式,解決了生鮮行業冷鏈環節“最后一公里”冷藏難的問題。
新業態開拓了青年人市場,購買生鮮物品不再需要去菜場、超市,而是直接在手機下單,到家后就近社區自提,這無疑打開了不小的冷鏈物流市場。
不斷推出更多的全新業態模式將滿足更多人群的需求,勢必將進一步擴張冷鏈物流市場,新業態的不斷涌現也勢必帶來新一輪的“冷鏈浪潮”。
對外,要堅持冷鏈物流新業態發展,不斷拓寬冷鏈市場,對內,智能化時代的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的數字化建設更是不容忽視。
比如,要堅持發展數字化冷鏈技術,采用無人值守的智慧冷庫管理系統,使凍品進出庫更高效便捷;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控溫,這都將極大程度減少了冷鏈物流基地人工成本。

大力發展數字化系統建設,通過“智慧倉庫”系統實現訂單一鍵發貨,在基地內構建凍品入庫、加工、銷售、出庫全流程體系。告別以往從入庫然后運輸到加工地點,加工后再尋找銷售渠道,然后再出庫的流程,減少了諸多不必要的環節,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生鮮凍品的倉儲物流成本。
因此,只有推動基地存量冷鏈物流設施數字化升級,加快傳統冷庫等設施設備智慧化改造升級,才能為冷鏈物流基地提高效率減少成本,這對于建設冷鏈物流基地的價值非同一般。

展望未來,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必將帶來全面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設施網絡、技術裝備以及世界先進水平的服務質量,促進我國經濟蓬勃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未來可期。
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與落地,以及市場需求的持續提升,冷鏈物流行業依然會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大規模建設冷鏈物流園區的趨勢也不會改變,園區類型和發展模式將更加多元化,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1.農產品產銷兩端建設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冷鏈物流園區處于關鍵的節點位置,但目前大多靠近銷地,而在農產品產地的冷藏保鮮設施明顯總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商品化處理能力較弱,與骨干冷鏈物流網絡缺乏有效銜接。《“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建設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尤其要加快補齊“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優化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建立產地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等,其中包括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推廣“移動冷庫+集配中心(物流園區)”等新模式,提高產地冷鏈設施利用效率和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在城市,建設一批銷地冷鏈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區域分撥、城市配送等功能,密切與存量冷鏈設施業務聯系,引導存量冷鏈設施資源集中,優化城市冷鏈設施布局。
2.類型與功能更加多樣
隨著生鮮電商、跨境電商等新零售模式的興起,要求農產品流通運作需更精細化,配套的物流硬件設施也要求定制化設計,從而使冷鏈物流園區的類型和功能更加多樣。如隨著冷鏈宅配的興起,對訂單揀選效率、配送時效及加工、打包等要求更高,冷鏈物流園區在冷庫布局、出入庫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創新與豐富。同時,冷鏈物流園區的功能將不僅僅停留在冷庫儲存、運輸等單一服務,還可以更好地滿足同一園區的社會需求,如集存儲、加工、配送、測試、展示、交易、多式聯運等功能于一身。

3.由園區向平臺化發展
冷鏈物流園區內往往聚合了眾多企業,如食材、餐飲、加工、冷鏈配送等等,通過園區搭建的平臺可以使處于供應鏈上的不同企業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提高區域內所有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因此,冷鏈物流園區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打造專業的物流網絡平臺,使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不僅可以使園區運營更加高效,也可幫著幫助園區充分發揮物流交易、電子結算、倉單質押、融資擔保等服務功能,為用戶企業提供綜合配套服務。此外,園區也將發揮更大社會功能,如為政府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進行集中監管提供便利條件,對促進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功能發揮了積極作用。
4.智能化與數字化提升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快速推廣,冷鏈物流各領域、各環節都在加快設施裝備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步伐。可以預見,冷鏈智能技術、裝備與系統必將在冷鏈物流園區中得到普及應用。
正如《“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所提到的,未來將推進冷鏈設施數字化改造,推動冷鏈貨物、場站設施、載運裝備等要素數據化、信息化、可視化,實現對到貨檢驗、入庫、出庫、調撥、移庫移位、庫存盤點等各作業環節數據自動化采集與傳輸。同時,推動冷鏈基礎設施智慧化升級,如圍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等建設,加快停車、調度、裝卸、保鮮催熟、質量管控等設施設備智慧化改造升級。同時,鼓勵企業加快傳統冷庫等設施智慧化改造升級,推廣自動立體貨架、智能分揀、物流機器人、溫度監控等設備應用,打造自動化無人冷鏈倉。
冷鏈物流園區將加快設施裝備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步伐。

5.園區運管能力將增強
盡管冷鏈物流園區已在國內發展多年,但大多數僅注重市場的發展,在園區運營管理方面缺少專業建設,為園區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冷鏈物流管理和運營團隊顯得迫切和重要。可以預見,未來的冷鏈物流園區在運營管理方面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溝通,制定出符合園區定位的冷鏈物流綜合解決方案。對于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人才的引入和建設,也將是重要方面,甚至是今后冷鏈物流行業普遍面對的情況,需要園區企業及早準備并制定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計劃。
6.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在推進“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冷鏈物流園區的能耗與綠色環保問題成為必須考量的因素。《“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明確,更加注重技術裝備研發攻關,更加注重設施設備效能提升,更加注重發展制度環境保障。對于在用冷庫及低溫加工裝備設施開展節能改造的將成為必然,老舊高能耗冷庫和制冷設施設備逐步淘汰,新建冷庫等設施也將要嚴格執行國家節能標準要求,綠色低碳高效制冷劑和保溫耗材將得到鼓勵與支持。此外,在屋頂安裝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以及園區綠化、雨水回收等方面也將成為未來冷鏈物流園區的常規標配。
注:本文源自中冷聯盟,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